弈海惊鸿晓霞原创
引子: 中国象棋历史渊源久远,古时称象戏或象弈,博弈,是一种具有持久生命力,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娱活动。春秋时期,屈原写的《招魂篇》诗中写道: 蓖蔽象棋,有六博些。 分曹并进,遒相迫些。 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
其时的比赛法是:“投六箸,行六棋”,互相进攻逼迫,使对方死棋。《唐国史补》对长安人的生活这样描述: “长安风俗,自贞元(785-846)侈于游宴,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,或侈于博弈,或侈于卜祝,或侈于服食。”可知博弈是长安人时尚之一。象棋的格局走法也经历了多次变革,琴棋书画并称四大艺术,北宋初期的古锦中,有棋的图案,是八乘八格黑白相间的象棋盘,共64格,设以宝应年间(762)象棋是一王一将双车双马六子,到开成年间象棋加两子(象)成八子排列,用八乘八棋盘。 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后,将以围棋或象棋为正式职业,并领取朝廷薪俸的人封为 “棋待诏”的官职,此后一直延续至南宋末,历时达500多年。在漫长岁月中, 象棋的棋法由简到繁,由粗到精。北宋重臣司马光是个有名的象棋迷,他将2人对局改成7人相斗,称作“七国象戏”,至北宋末南宋初,象棋发展逐渐定型。即形成棋盘10路、横9路、有界河、“将”在九官之内的布局。宋代《事林广记》中就记载着中国当时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。据发现的宋代象棋正是32枚,其正面刻有楷体汉字,背面刻有实体象形图案,从此,铜铸或木制的阴文涂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体象形象棋。象棋在南宋社会得到普遍推广,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,以至家喻户晓,男女老幼都能玩“象戏”。北宋末期,宋徽宗爱下象棋,棋风一时盛行。至南绍兴四年(1134),李清照制作的打马图,图式便于现代象棋盘完全相同。
内容梗概: 小说取材于中国宋代女棋待诏“沈姑姑”之史,内容多有虚构。 北宋末期,宋徽宗爱下象棋,于是象棋成为宫庭与士宦之家的一种消闲活动。平民之女沈滢泷自幼善象戏技艺,17岁时在故乡小城已无敌手,因其立志找寻志同道合之人为婿,其父无奈,将其送到京城,托付在京城长乐府任职、胜似亲兄弟的吴昱照管。 在藏龙卧虎的“博艺楼”,滢泷女扮男装终日厮守,或观别人下棋、或与人对阵,棋技进步神速,渐渐显露锋芒,步入棋中高手行列。并结识一名棋、才双绝的年青人欧阳彦,二人相知相悦,情谊日深,只是欧阳彦不知滢泷女儿家身份。 在皇宫三年一度的棋待诏选拔大赛上,滢泷与欧阳均入选其中,在宣布入宫人选时,滢泷无奈暴露女儿身份,酷爱象棋的皇上听闻有女子棋技超群,十分惊奇,对滢泷深具好感,破例赐为“女棋待诏”宣入宫中,滢泷在当时被尊称为“沈姑姑”。 知道滢泷身份后,欧阳彦对她的爱慕日深,滢泷亦心属欧阳彦。 滢泷在宫中得到皇上的喜爱,欲纳她为妃,她不顾安危,锐意拒绝,终于惹怒圣驾,加之其他嫔妃挑唆,皇上对她由爱生怨。为不误欧阳彦前程,滢泷以终生不嫁和带发修行的代价,在皇家所赐的庵院中生活,欧阳彦被迫迎娶近臣之女,郁郁寡欢,又因其正直不喜谄媚,不得朝廷重用。 金兵入侵中原,北宋灭、南宋兴,在历史变革、人世沧桑中,滢泷始终不能与欧阳彦相见,滢泷苦心孤诣创作象棋棋谱,创作出流传后世的名谱来。在滢泷的精神感召下,欧阳彦亦振奋精神,成为一任勤政爱民的好官,并在文学史上成为一代名家,流芳于后世。
目录
一、少年游.习艺 二、浣溪纱.问枰 三、念奴娇.探问 四、西江月.折柳 五、浪淘沙.浮沉 六、长相思.祸起 七、浪淘沙.梦断 八、菩萨蛮.解忧 九、离亭燕.流芳 十、醉思仙.寂照